真活基督堂

约伯记 第二章

约伯记 第二章

(好人连遭暴击,老婆都劝他“放弃信仰算了!”) 1-6节:天上二次会议,撒旦继续作妖 7-10节:约伯浑身烂疮,老婆崩溃劝退 11-13节:三个朋友来围观,集体沉默七天 通俗总结 (注:翻译保留关键冲突,用生活化语言还原约伯的苦难与信仰挣扎。)

约伯记 第一章

约伯记 第一章

(一个好人突遭横祸的故事) 1-5节:约伯是个大好人 6-12节:天上开大会,撒旦来捣乱 13-19节:灾难连环暴击 20-22节:约伯的反应 通俗总结 (注:翻译尽量用生活化语言,关键情节和信仰内涵不变。)

如何面对“信耶稣就不能拜祖先”的攻击

如何面对“信耶稣就不能拜祖先”的攻击

当面对“信耶稣就不能拜祖先”的争议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温和而清晰地回应,既尊重信仰核心,也理解文化传统: 一、明确基督教对“孝道”的重视 二、澄清“祭祖”与“纪念”的区别 三、回应争议的实用建议 1. 对非基督徒提问者 2. 对基督徒的提醒 四、圣经原则与本土化实践 总结回应范例 “信耶稣不是否定孝道,而是用更真实的方式爱父母:生前尽力奉养,身后用心纪念。我们不跪拜祖先,因为只有上帝是主,但我们会扫墓、献花、传承家风,这是对亲人最好的怀念。信仰让我们更重视‘生孝’而非‘死祭’,正如耶稣所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马太福音8:22)——这句话不是否定孝道,而是强调生命的优先次序。” (可根据对方身份调整表达,重点:不攻击传统,阐明信仰本质,寻求理解与对话。)

你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当初没听爸爸的话

你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当初没听爸爸的话

——观影冯小刚·《忠犬八公》有感 现在这些影评人都是怎么了?一上来就把冯导这部立意深刻入骨的佳作,拿去和日本和美国版本的同名作品一通比较、数落高低。好端端的一道足以点醒国人灵魂、足以剖析中国式女权家庭病根、足以诠释家族兴旺秘密的饕餮盛宴,却是被消费成了仅仅是很好哭的煽情快餐。 如果从头到尾你只觉得狗狗八筒很可怜,那只能说这部电影的营养,你一点都没有吸收到。八筒并非只是单纯的一只宠物,实际上他是一双清澈的眼睛,能带你看透这悲惨世界背后的真相。 陈教授就是千千万万在当今中国不拘一格、修身齐家、无怨无悔的知识分子的写照,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攀附权贵。而太太李佳珍则是无知无识、鼠目寸光、外强中干、只会在丈夫面前作威作福、妄图靠小聪明不劳而获的典型小市民。 李佳珍对于这个本来开局形式大好的家庭,带来的是毁灭式的打击: 也有些看官说,这是大时代中市场经济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淘汰,狗狗的加入也无法阻止这个家庭的没落。哼,大错特错! 如果这一家每个人都能听爸爸的话: 让人扼腕叹息的并不是狗狗最后累死在没有爱的家庭中,因为他已经解脱了,被他最爱的主人接去了天上;最让人遗憾的直到最后,这四位有人类智慧的家人,却不知道他们最对不起的并不是这个狗狗,而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在乎过的、没有听他的话的、却对他们给予了最深沉的爱意的爸爸(老公)。 如果恰巧你和我一样,也有这样一对与影片角色类似的父母,恰好你也因为没有听爸爸的话而走过一些弯路,没关系,带着你的孩子一起去看:冯小刚·《忠犬八公》吧。

为什么你总是不假思索的相信瑞士手表

为什么你总是不假思索的相信瑞士手表

提起手表,人们一定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Swiss Made。的确,和瑞士的山峦、奶酪、巧克力和银行一样,瑞士手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瑞士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已然成为瑞士的一种象征。数百年来,瑞士钟表制造技术和工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良好的传承,钟表业不仅为瑞士创造了无限的商机,也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瑞士几乎垄断了高级钟表的国际市场,这个国家每年大约生产3000万块钟表,占全世界钟表制造的2.5%,看起来并不起眼;然而与此同时,瑞士表业占世界贵重钟表的份额却高达50%以上,据粗略估计,在全球售出的1000瑞郎(1瑞士法郎=1.01美元)以上的手表中,95%都是瑞士制造!!! 名气越大价格越贵,卖得越好!“如果到了50岁还没戴上劳力士,那就算白活了” – 法国广告商人Jacques Séguéla的这句经典评论有力地印证出这一知名品牌在奢侈品界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从罗杰·费德勒到布拉德·皮特,再到萨科齐,无数名流的手腕上都佩戴过这一品牌的瑞士名表。 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的侏罗山脉,从日内瓦到巴塞尔的谷地在崇山峻岭中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60公里。从南端的隆河一直伸展到北部的莱茵河,其间既有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也有错落有致的湖泊、湛蓝如洗的天空、郁郁葱葱的树林、如盘亦如镜的大小湖泊,以及清新而毫无污染的空气,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日内瓦的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劳力士、伯爵、肖邦;汝山谷的爱彼、积家、宝珀、宝玑;力洛克的天梭、雅典;格轮兴的梅花、百年灵;比安的欧米茄;沙夫豪森的万国……在这个谷地散落的近三十个村镇和城市,不仅是瑞士钟表绝大多数钟表品牌的诞生地和生产地,还汇集了众多的精品店、博物馆和钟表学校。这几乎就是瑞士钟表制造行业的地图,大名鼎鼎的日内瓦钟表展和巴塞尔钟表珠宝展如同上下两个关卡,这中间狭长的一条侏罗山脉便是活生生的钟表传奇,成为了享誉全球、当之无愧的“钟表谷”。 瑞士制表业星系图显示了2015年瑞士各钟表企业的营业额估值,为了有所参照,图表中收入了苹果智能手表 的数值。 近些年,瑞士汝拉地区的钟表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跨境工作的法国工人以及意大利女性工人,他们的人数占所有工人的三分之一。这似乎也形成了某种历史的回归,因为16世纪中叶,正是法国的新教徒难民把制表工艺传入了瑞士。 加尔文是新教改革家,他原是法国人。因为加尔文,上帝兴起了两个伟大的国度,一个是瑞士,另外一个是美国。美国是新教国,德国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说:「加尔文是美国真正的立基者。」法国学者和历史学家杜奇尼(D’Augibne)说:「加尔文是最伟大的共和国家的立基者。」加尔文和瑞士的关系是这样的。16~17世纪法国新教徒形成的一个新派别(加尔文派),又译雨格诺派。因为该派反对国王专政,并于1562~1598年间和法国天主教派发生胡格诺战争,后因南特敕令而得到合法地位。后来南特法令被废除后,加尔文派教徒从法国逃到了瑞士,避难在日内瓦,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熟练的钟表匠。加尔文佩戴珠宝被教廷定罪事件发生后,100多名日内瓦的金匠从此丢掉了饭碗,这些人是瑞士精通雕刻、打磨、凿制和创造饰物的普通工人,同时也是优秀的机械师。在避难生活中,加尔文派新教徒钟表匠经常在日内瓦湖畔与当地的瑞士金匠交流经验。最终在此城聚集了500多名钟表匠,在1601年,他们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制表公司。从此瑞士手表业称霸天下,瑞士手表特别是劳力士是坚固,耐用,精准的标志。 上帝厚恩赐予的工匠精神:上帝管理着瑞士手表制造的全过程! 没有上帝的诫命和真道的指引,就没有Do what is right效能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实际上是用神的最高标准和要求来指导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和生产全过程……。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有一段唐崇荣牧师的视频资料显示瑞士手表就是瑞士人用上帝的最高标准和要求来指导手表产品的设计、质量管理和生产全过程:【做手表最好的国家是瑞士。为什么瑞士手表做得最好?因为瑞士人自从欧洲宗教改革以后,加尔文的影响以后,他们没有随便做事情了,每一件事必须准确性、完整性、调和性、耐用性、实用性、设计的美观性,必须是在上帝所指引的正确的路径上用正确的理由去做正确的事情、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完美、做到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和最高境界,做到最大限度地接近上帝的绝对正确,做一切事情都是这样讲究得不得了。在瑞士有一些山里面,有很多的家庭,是几百年没有离开过那个乡村,他们从500年前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就接受了一个思想: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做到绝对正确或最大限度地接近上帝的绝对正确,而且做到神喜欢你。他们的工作感,这么一个工作精神(ethic … Read More “为什么你总是不假思索的相信瑞士手表”

第九篇 看宗教主导世界格局

第九篇 看宗教主导世界格局

引子: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5月1日,巴基斯坦当地时间当地2011年5月2日,经由总统奥巴马亲自授权、美国中央情报局与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协同指挥,美国海豹特种部队在一次代号为“海神之矛”(Operation Neptune Spear)军事行动中,在位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比拉尔市镇的隐匿建筑中成功击毙了911事件的重要嫌犯、同时也是伊斯兰教激进派的基地组织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 在“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政治较量已越来越多地以宗教冲突、宗教纠纷或宗教自由、宗教人权问题之争的形式来表现。宗教问题已对国内形势和国际关系起着直接的作用。世人关注及担忧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等亦可能与宗教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敏感而复杂的联系。 一、为什么恐怖 现在,几乎所有恐怖主义都来自伊斯兰世界,恐怖分子几乎都是穆斯林,伊斯兰极端主义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这就不免让人疑惑,是不是伊斯兰教有什么问题?这个宗教是不是已经成了恐怖主义思潮的来源? 看上去的确如此。人们果然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找到了发动圣战、武力消灭异教徒的内容。可是,你同样能在《圣经》或犹太教经典中找到类似内容。实际上,同属一神教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强调信仰纯正、排斥异教徒和异端、主张使用武力、号召为宗教牺牲等方面,共同点颇多。 根据经典来判断宗教的本质,很不可靠。决定宗教形态的,是教徒的行为,而不是古老经书上的文字。实际上,在《古兰经》《圣经》《塔木德》这种包罗万象、语义复杂、解释庞杂的经书中,人们可以找到任何他想要找到的内容。不是有人在《易经》中找到了计算机的起源吗? 现代化的起源是英美。对其他国家来说,现代化其实就是英美化,政治、法律、经济,甚至生活方式都英美化。议会制、独立司法、私有产权、市场经济这些现代化要素,起初只是英国的“本土特色”,现在却成了全球各国的“默认选项”。英国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这是因为起源于英国的西服已经成了全世界男士的正装。牛仔裤也不是美国人只在过节时穿的民族特色服装。 由于这种情况,英美以外的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会体验到或多或少的失落感。眼睁睁看着自家的古老文明被边缘化,必须改弦更张另行打造一套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既不轻松,也不愉快。 阿拉伯人认为自己有着古老而灿烂的文明,本不应该像今天这样成为西方的附庸。石油带来的滚滚美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很快赶上并超过西方,一举摆脱西方附庸的地位。这个想法很快就被证明是个天真的幻想。一个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不是那么容易打造出来的。即使油价上涨超过十倍,阿拉伯国家依然没有摆脱西方附庸的地位。军事上和以色列的屡战屡败,加剧了阿拉伯人的屈辱感和挫败感。 曾经,阿拉伯精英非常向往西方。他们乐于到西方的大学留学,热衷于效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但随着赶超西方的努力一再失败,直至彻底无望,他们对西方的态度转为嫉恨。这是典型的文明失落带来的负面情绪。在这种情绪刺激之下,上层精英的不满,扩散到社会底层就成为直接诉诸暴力的愤怒和仇恨。西方世界成了他们所有现实失败的根源和罪人。 虽然如此,由于实力很弱,阿拉伯世界的愤怒仇恨并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一直到苏军撤出阿富汗,这个世界的主要问题都是法西斯、军国主义、苏俄这样的大流氓。任何一个大流氓都可以轻松压制阿拉伯人。以苏军撤出阿富汗为标志,大流氓的表演落幕了。原来根本不值一提的小流氓、小小流氓、土混纷纷登场…… 二、解决之道 对极端分子来说,最大的、他们要极力避免的就是现实。只有远离现实,他们才能保持极端性和吸引力。在他们彻底性、决绝性偏激观点的对比下,考虑现实的人看上去是那么软弱、动摇、啰嗦。极端分子的极端性甚至具有某种强烈的美感。不谙世事的青少年最容易被这一套迷住,不能自拔。 不幸的是,由于出生率高,阿拉伯国家人口中青年人的比例很高。这其实是极端主义流行的重要基础。青年人多的社会,本来就容易不稳定,现在又面对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极端主张。阿拉伯年轻人被迷惑,确实很难避免。从这个意义说,恐怖主义其实也是个青年问题。 中东地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好几代青少年因为政治封闭和资源诅咒被剥夺了通过商业、市场、挣钱真切感受和理解世界的机会。在同龄人学习社会知识、赚钱本领的时候,他们只是在埋头学习经书,而且学的是别人有意挑出来专门让他们学的偏激言词。这些人根本不可能在社会中找到自食其力的工作。他们唯一的去向就是成为极端恐怖组织的炮灰或者魔头。 因为必须远离现实,所以今天的恐怖分子注定不可能像纳粹等大流氓那样真正做大,从实力层面威胁文明世界。极端主义稍为做大,比如大到叙利亚国家那样大,就必然要陷入各种现实事务中去。当他们开始统治、管理国家,而不是破坏国家时,他们同样要修路、建医院、弄亮路灯、疏通下水道、运来粮食、运走垃圾、修缮清真寺、建造加油站、抓小偷和禁止乱停车……现实中的种种琐碎、具体事务,是化解激情和不切实际幻想的最佳利器。 因此,对极端分子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就是迫使他们到现实中去。国家的政治、经济必须做到真实的开放,把极端分子容纳到体制中去,让他们也面对种种现实问题。如此一来,极端性必然钝化。他们也会变得软弱、动摇、啰里啰唆,会更多地看账本,更少地读经书。宗教很好,周五不妨去清真寺做礼拜;但做生意赚钱,劳驾把那份市场调查报告递给我。 在消弭分歧、化解极端、让截然不同的人也能互相协作、友好相处方面,资本主义及其商业有一整套解决方案。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宽容最早出现在荷兰。荷兰的交易所里,在其他地方厮杀不休、势不两立的天主教徒、新教徒、犹太教徒、穆斯林被生意联系到了一起,和平而热烈地讨论价格、交货期、质量、借贷这些俗事。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宗教、哪个文明能抗拒商业的这种巨大力量。 … Read More “第九篇 看宗教主导世界格局”

第八篇 探异国风情宗教先行

第八篇 探异国风情宗教先行

上图是2003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绘制的2002年世界主要宗教信仰分布图。根据图例所示,黄色代表天主教,橙色代表新教,鲜红色代表其他各派基督教,暗红色代表东正教,紫红色代表东方正教,浅蓝色代表摩门教,天蓝色代表伊斯兰教逊尼派,深蓝色代表伊斯兰教什叶派,草绿色代表犹太教、淡绿色代表佛教,鲜绿色代表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粉色代表印度教,深紫色代表锡克教,浅紫色代表原始宗教,黑色代表没有占支配地位的宗教的地区,白色代表无人居住的地区。 宗教回应了人们深层的精神诉求,世界上大部分人拥有宗教信仰。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民族是世界上少数大多数人不信教的民族,对于中国人来说,了解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对于理解各地文化和国际关系尤为重要。由于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群交错杂居,人们不可能严格的按照所信仰的宗教分隔居住,这幅地图只能大致表示每种宗教占优势地区的地区。每种宗教占优势地区的边界,一般和国界并不重合。 图的中央偏下方,画出了代表基督教各派的十字架、代表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古兰经文、代表印度教的OM标示、代表佛教的法轮和代表犹太教的六芒星。 一、基督教各教派在欧美占优势 中国人一般把基督教粗略的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其中东正教和新教可以分为多个教派。公元前一世纪基督教从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曾遭受统治该地区的罗马帝国迫害,公元392年狄奥多西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此基督教成为帝国境内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的经典《旧约》来自于犹太教,但比犹太教多一部经典《新约》。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教,诞生于约公元前两千年。在公元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的十字军东征中,欧洲基督教君主国试图夺取被看做“圣地”的耶路撒冷地区,最终没能成功。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原来的天主教中分化出各派新教。随着15世纪末以后近代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天主教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很多殖民地占据优势,新教在英国的美洲殖民地占据优势。 如图所示,天主教占优势的国家包括欧洲的法国、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等国和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等国和亚洲的菲律宾。天主教以住在梵蒂冈的教皇为领袖。图中的“新教(protestants)占优势的国家包括欧洲的英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非洲的纳米比亚等国。图中的“其他各派基督教”占优势的国家包括欧洲的德国、荷兰、瑞士,非洲的南非、加蓬,大洋洲的新西兰等国。中国一般把图中所示的“新教”和“其他教派基督教”统称为“新教”或“基督教”(狭义的)。这些教派不尊奉教皇,也没有封圣的传统。 非常有趣的是,基督教在东亚地区最晚传播到的韩国,韩国是继菲律宾和东帝汶之后的亚洲第三个以基督信仰为主的国家。与菲律宾和东帝汶不同的是,韩国的基督宗教盛行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在伴随着反抗殖民统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传入半岛是19世纪末,在日本殖民时代,朝鲜人不准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只有在当时的基督教会里可以例外。当时有许多朝鲜人是为了学习民族语言而信仰基督教的。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年代里,基督教无形中扮演了一个民族救世主的角色,这为基督教后来在韩国的大行其道奠定了基础。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当韩国陷入极度贫困、饥饿与绝望的境地时,美国基督教会提供了大批的粮食衣服,这使许多韩国人对美国基督教会深怀感恩之心,许多人因此而皈依基督教。从五十年代至今,基督教在韩国社会的大发展,与此有很大关系。从北面的首尔到南部的济州岛,从大城市到偏远的山区小镇,各种风格及大小不一的教堂随处可见,比基督教发展和兴盛之地的欧洲大陆还要普及,真可谓“上帝与你同在”,韩国甚至涌现出许多敢于前往伊斯兰教地区和国家传道的神父。每到夜晚,霓虹灯装饰的十字架闪烁着红光,成为韩国夜间的一大景观,同时使传统根基深厚的佛教和儒家学教的影响力都因此日渐衰退,只在日常生活和伦理上占居重要地位,显示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东正教占优势的国家包括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如图所示,俄罗斯的西南部、后贝加尔和远东地区,哈萨克斯坦北部的俄罗斯人聚居区也是东正教占优势。自从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之后,天主教(西方教会)和东正教(东方教会)的界限一直位于今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的边界附近。东正教会一直没有发展出独立于世俗政权的教权,一般受到世俗政权(如沙皇宫廷和苏联政府的控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就曾借助东正教会的力量来唤起国内的斯拉夫民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的爱国热情。 此外,埃塞尔比亚的基督徒,大多属于一种古老的东方基督教(Churchs of Eastern Christianity) ,与俄罗斯的东正教并不相同。埃及和叙利亚的基督徒,多数也属于东方基督教。 摩门教常被看做基督教的一个支系,而在本图中,摩门教被视为独立的宗教。摩门教徒主要位于美国的犹他州,1830年,史密斯创立首个摩门教会,此后相继出版《诫命书》和《教义和诸约》,其中提倡一夫多妻制。史密斯辞世后,杨百翰作为继承人,继续传播摩门教,犹他州盐湖城遂成摩门教总部,教名为“末世圣徒教会”。 目前,摩门教声称在全世界有1400余万信徒,大部分信徒已经不再坚持一夫多妻。自1996年后,在美国以外的摩门教徒人数超过美国本土信众人数。如今,摩门教徒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不到2%,主要集中在犹他州、加利福尼亚州、爱达荷州等地。2012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就是摩门教徒,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也曾参加共和党内预选,他也是摩门教徒。 二、伊斯兰教在西亚中亚和北非占优势 公元前六世纪,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早期教义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伊斯兰教的经典为《古兰经》(又译为《可兰经》),记载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传教、立教的言行的《圣训》也很重要。直到今天,《古兰经》和《圣训》还是很多穆斯林占多数国家的主要立法来源。随着阿拉伯帝国的陆上扩张和阿拉伯商人的渡海前进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今天,伊斯兰教在所有阿拉伯国家(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叙利亚、突尼斯、利比亚、摩洛哥等)和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亚洲国家及马里、索马里、乍得、毛里塔尼亚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占优势,在哈萨克斯坦南部、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共和国、高加索各共和国及中国的新疆地区也有分布。在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和犹太人五大民族中,前四大民族的民众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主流派是逊尼派,什叶派在伊朗和伊拉克南部占人口优势。什叶派的分支阿拉维派在叙利亚长期控制政权,但叙利亚人口多数为逊尼派,这成为2011年开始的叙利亚内战的重要原因。在叙利亚内战中,什叶派为主的伊朗支持政府军;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土耳其等逊尼派为主的国家支持反对派武装;逊尼派和什叶派力量比较均衡的伊拉克和黎巴嫩政府则持相对中立的态度。 三、佛教流行于东亚,印度教兴盛于南亚 佛教是世界现存主要宗教中历史最长的,公元前七世纪发源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逐步传播到南亚、中亚和东亚地区。今天佛教在中国的蒙古族和藏族地区、不丹、斯里兰卡、蒙古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及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占优势。由坚持马列主义的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政的老挝,也在宪法中把佛教定为国教。日本的佛教也很兴旺。不少学者认为,在主要宗教中,佛教的教义最接近于无神论。 印度教形成于公元八世纪,综合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宗教的教义。印度教目前在印度和尼泊尔占支配地位。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的南亚旁遮普地区,传统上终生蓄长须发、戴发梳、穿短裤、身佩短剑、戴手镯。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锡克教徒主要生活在印度。 … Read More “第八篇 探异国风情宗教先行”

第七篇 宗教与科学骨肉相连

第七篇 宗教与科学骨肉相连

诗篇19:1~3 “诸天诉说 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 2017年8月21日的日全食刚刚发生过,相信很多人都亲眼见证了这个天文奇观。透过精确的数学模型演算,在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以及数十颗卫星,仅仅只有地球上可以看见完美的日全食。这究竟只是一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巧合,还是神给人一个莫大的礼物呢?如果这是神借着万物向我们说话,我们是不是有用心去聆听呢? 一、阐述世界的两种角度 关于基督信仰和科学之间的论争古已有之,随着理性主义的高涨,一些唯物主义者以理性解释这个世界,却忽略了理性和科学也有其局限和片面。历史上,教会对于科学和信仰问题的处理方案也显草率,建立正确的科学观依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践信仰。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19世纪,崇智主义逐渐流行于知识分子之间,他们依靠个人的理性寻求世界的奥秘,不再单纯接受教会传统的教导。随着所谓的思想解放,民族主义逐渐兴起,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反抗国家和教会强加的信仰,处于上层阶级的教会在这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在思想上,教会经历了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冲击,信仰被视为迷信和落后的精神产物;在社会层面,教会的权力被政府所干涉甚至把控(美福神学院《教会历史Ⅱ》17课讲义。)总的来说,教会在19—20世纪受到了科学和政治双方面的挑战,经过这两个世纪,教会不仅由原本的统治阶级转变成受管的民间机构,更是在社会文化和思想潮流中,退居次要地位。(美福神学院《教会历史Ⅱ》17课讲义)。 唯物主义并不是因着进化论符合科学而相信进化,而是因为选择无神论之后,进化论成为其最好的表述出路。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自进化论发表到现在,150多年来,现代进化论科学家仍然不能成功地答复批判者,化石记载完全不能证实物种中间有连环,也没有足够时间让进化发生,也没有发现可信的进化转变作用(韦尔登《进化论与创造论的真相》8页)。 相对于真正的科学乃是依赖可证实的理论或可观察的事实来说,进化论不属于科学,它只是一种没有理论支持的臆想和假说。因此,进化论本身并不符合科学,乃是自然主义形而上学领导了科学,或者说,自然主义形而上学制造了符合它的科学。引用伏尔泰的一句名言:“即使没有达尔文,实证主义者也要创造一个出来。” 另外,我们看到,科学主义者试图将人类社会活动全部置于科学原则的管理之下,按照严谨的理性态度来生活,这本身也已经侵害到他们人本主义的原则,这是矛盾的,并且其危害性也极大。不论是人,还是社会,本身都不是能以全科学理论或理性主义管理的,其根本原因是人不仅有物质的成分,还有灵的部分,唯物主义者忽略了人的灵里的道德性及罪性,以理性、机械化的方式解释世界,寻求乌托邦的世界,乃是缘木求鱼。 由于一些神学家的失误和一些科学家的武断,人为制造的对立冲突 ;因着他们个人的局限,在并不确切明了的情况下,超过自身的领域和能力彼此干预,甚至攻击(里程《游子吟》103-106页),导致现在许多无神论者甚至教会中的信徒,都将科学与信仰放在了敌对的两面,这是十分可惜的。 二、信仰阻碍科学吗 有人说,正是对神的信仰才禁锢了人的思想,泯灭了人的创造力,非也。我们在此先不讨论信仰如何,仅举几个简单的实例看看。下列科学家,一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防腐外科(手术)–利斯特,细菌学–巴斯德,微积分学、动力学–牛顿,天体力学–开普勒,化学–波义耳,比较解剖学–居维叶,计算机科学–巴贝奇,空间分析–瑞利,电子学–弗莱明,电动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法拉第,遗传学–孟德尔,冰河地理学–阿加西斯,妇科医学–辛普森,水道测量学–莫里,流体静力学–巴斯卡…… 学界公认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是哥白尼,他老是天主教神职人员,其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信仰和教廷服务。是为了证明上帝的荣光。 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伦琴,当他发现射线后,并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去命名,而是根据《圣经》希伯来书第四章第十二节的内容,取希腊文“基督”的第一个字母“X”为名,称为X射线,或称X光,即基督耶稣之光。 伽利略亦然,他老人家被教廷迫害不是因为坚持日心说,而是因为写书喷教皇。 牛顿和开普勒亦然。 … Read More “第七篇 宗教与科学骨肉相连”

第六篇 进化论背后包藏祸心

第六篇 进化论背后包藏祸心

一、进化论的由来与发展 1.起源 一八五九年,达尔文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这是整个人类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甚至达尔文也不曾想象得到这一本书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有何等的深远,它不仅影响了生物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科学、社会、宗教、文化、教育、法律…… 在《物种起源》这本书里,达尔文主要记述了他在 Galapagos 群岛的观察研究。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属于南美洲的厄瓜多尔。一八三五年,达尔文随猎犬号(HMS Beagle)船,第一次来到这里。猎犬号船的本来目的是发现和测验海岸地图,并寻找有商业价值的矿物。但几年的考察使热爱自然的达尔文有幸看到未遭破坏的自然界:原始热带雨林,各种地层,火山,各种各样的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每种生物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完美地契合。特别是达尔文观察到一些鸟类(Darwin’s finches)的生物性状随环境改变而改变,比如鸟嘴的形状受食物的影响 。 2.证据陈述 a)胚胎重演论 大多数高中生物学课本中都有一张胚胎发育图,显示鱼、蝾螈、乌龟、鸡、猪、牛、兔、人等动物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侧面图,其原版收藏在伦敦大学的Bodleian图书馆,它的作者是十九世纪德国Jena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海克尔(Ernst … Read More “第六篇 进化论背后包藏祸心”

第五篇 思潮涌动的亚洲友邻

第五篇 思潮涌动的亚洲友邻

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新航路之后,西方开始了对外长达近四百年的殖民时代,随之而来的便是西方文化对殖民地本土文化的渗透。尤其进入19世纪以后,西方文化以一种优胜者的心态与气势,带着复杂而难以名言的动机,长驱直取广大东方民族地区,与东方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程度不一的碰撞、交融和整合,东方文化遂于此阶段程度不等地发生了向近代化的转型。 一、印度传统文化的近代变异 在亚洲,印度可谓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最早、影响最深的国家。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步步侵入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霸权的建立,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以致印度传统文化发生变异,并在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中逐渐形成一种英—印复合型文化。 印度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发轫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在次大陆的输入与传播。一般认为,西方基督教出啊如印度是公元4世纪。到17至18世纪中叶,基督教在次大陆的传播、扩展逐步得到强化、随着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西方资本注意文明的冲击和渗透,19世纪初期以后,一批出身于地主和商业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在勇于吸纳西方文化有益成分的同时,深感其传统的宗教意识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于是发出了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的呼声。就是在此背景下,被尊为“近代印度之父”的罗姆·摩罕·罗易(1774—1833)于1828年在加尔各答创立了近代第一个印度教改革团体“梵社”。该组织在宣传新的宗教思想、兴办新型学校、传播西方科技和鼓励国民参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英国政府印度以后,西方文化对印度的冲击和影响在教育领域里表现出最为明显和深远的改变。18世纪后期,英国殖民当局把英语教育逐步引入印度,以适应时势的要求,现代教育制度也因此在印度确立。1857年,仿照伦敦大学模式的印度第一所大学——加尔各答大学正式创建。它标志着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在印度的确立。这一方面刺激了不断接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与观念的印度现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与扩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印度新兴资产阶级和近现代知识分子所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此间也诞生了印度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1913)——泰戈尔。 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度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也是西方工业文明输入和影响的结果。英国为例便于和确保军事、行政和经济上对印度的控制,带来了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如测量学、三角和几何学、水文地理和地质学,并建立了几十个相关的科研机构。印度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甚至在个别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物理学家拉曼博士(1888—1970),因发现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光的组合散射现象——“拉曼效应”,而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日本以教育立国 在今天的日本有一所久负盛名的世界顶尖大学——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亦称庆应大学,简称庆大。作为日本顶级私立大学的庆应,其政法、经济、商科、医学等方面最为突出,它是亚太顶尖大学组织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五所日本成员校之一,在全球500强企业CEO校友数世界排名第9,日本大学毕业生成为上市公司社长数量排名第一,日本两千家最好的企业中至少十分之一的社长出身庆应。因此而有“企业家的摇篮”之称,更被认为是把握着日本经济命脉和未来的中枢学府。其前身是创立于1858年的“兰学塾”,当时是江户时代一所规模很小的传播西洋自然科学的学堂,是日本历史最为古老的私立综合大学。 日本与西方最早的接触可以追溯到足利室町幕府时代,1543年一艘葡萄牙船第一次漂流到九州的种子岛,为日本带来了铁炮,史称“铁炮传来”;1549年西班牙传教士前来日本传播天主教,在传教的同时,还带来了一部分西方先进医术,并讲授天动说时代的天文、地理知识。1590年一批日本少年赴欧洲学习天主教,此时西方印刷术传到日本,日本翻译并出版了一批天主教书籍,有《教理问答书》、《伊索寓言》、《拉葡日对译词典》、《倭汉朗咏集》、《日本大文典》等宗教、文学、语言学等方面近100种书籍。日本在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时代,只有长崎一地可和荷兰通商。当时学习医学或学术,都需要研读兰学原著。兰学可说是日本人接触西学、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个发端。 庆应义塾大学的创始人福泽渝吉,亦是今天日元最高面额纸币壹万圆上的人物,是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我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但国民之精神已经开始脱离亚洲的顽固守旧,向西洋文明转移。为今日之谋,我国不必犹豫,与其坐等邻国开明而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诸国共进退。” 当时,谕吉曾有一段勉励塾生们的话,十分动人。他说:“从前拿破仑称霸于欧陆时,荷兰国的命运,有如风前的残烛,岌岌可危,不特自己的本国,连印度地方的属地都被占据,没有一个地方可容它升扬国旗。但在世界上,还留着仅有的一个地方,那就是日本长崎的出岛。出岛是多年来荷兰人在日本居留的地方。欧洲的兵乱影响不到日本。悬挂在出岛的荷兰国旗,常在百尺竿头迎风飘扬,象征着荷兰王国从没有沦亡过,这是荷兰人一向引以自豪的。以此比喻庆应义塾提倡日本的西学,正如荷兰的出岛一样,从没有因为世间的任何骚动或变乱,而断绝过西学的命脉!我们的庆应义塾没有停歇过一天。只要这所学塾存在一天,日本就是世界的文明国家!……”这是何等伟大的胸襟!他的高风亮节,诚足令人肃然起敬。 自此,福泽谕吉宣扬的“文明开化”、“脱亚入欧”逐渐成为引领日本的思想风潮,对之后的东亚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以降,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之后的历史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的市场对美国很有吸引力,而且横渡太平洋去中国时,美国也需要一块地方作为船只的加煤站和遇难船只的保护区。1853年,美国海军军官柏里(M. C. Perry)率领舰队,驶进日本的浦贺港,不但惊醒了德川幕府二百余年的锁国美梦,也启开了明治维新王政复古的端倪。其后,受益于“明治维新”的日本以“赌上国运”的姿态对沉浸在“同光中兴”的中国展开了军事冒险——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戦争”)爆发。战争以清政府的一败涂地而告终,惨败于“蕞尔小邦”的事实一方面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另一方面又带来了绝望中的希望——日本人可以,中国人也可以,自“大化改新”(公元645年)以来,中日之间的“师生关系”出现逆转。而对日本而言,这场“豪赌”为自己赢得了列强的地位,整个国家机器将在军事冒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Read More “第五篇 思潮涌动的亚洲友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