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5, 2022

第四篇 门户洞开与西学猛进

西学东渐

自明末开始,徐光启、李之藻等士大夫积极倡导西学,其意图在于“以西学补益王化”,这是西学得以进入中国官方学术的根本原因。所谓“会通”,就是将西学与中法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补中法之不足,同时扬中法之长处,达到对旧有中法的超越,即所谓“超胜”,崇祯皇帝以及众多士大夫对此深表赞同,使得《崇祯历书》得以顺利完成,并在明末译成大批西学著作。这一积极的态度持续至清康熙年初,被“西学中源”说给取代。“康熙历狱”以后,康熙认识到西方天文数学确有优于中国传统天算学之处,他在所著的《三角形论》中讲到“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这样一种牵强附会的论道,使得中国人不能从根本上正确认识西方科学技术,中国在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与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西学传播中心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战败,被迫与英、美、法等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开发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城市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哲学口岸城市传播宗教、开办学堂和医院。此后,基督教和西学在香港和内地迅速传播开来。

香港凭借独特地理位置,包括皇后道浸信会、西人联合教堂、圣约翰教堂、长洲浸信会等各种传教团体云集于此,创办了宏艺书塾、浸信会女校、公理学校、圣保罗书院以及香港政府资助的皇家书院等等;其间出版的有关西方科学文化的著作有《华番和合通书》、《遐迩贯珍》、《算法全书》、《地理新志》、《英粤字典》等,香港的教育和出版业得以迅速发展。

在广州,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在金利埠开办惠爱医院;1850年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开办男子日校,随后又开办女子日校、寄宿学塾;同期亦出版《地理略论》、《亚美利加合众国之略》、《博物新编》等著作。福州、厦门、宁波晚于广州接受西学,但也很快在2年之间开办出教会学校、医院、药房、书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45年美国长老会将它在澳门的印刷所搬到了宁波。这就是华花圣经书房(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Holy Class Book Establishment),1860年再迁往上海,更名为美华书馆。

说到1842年以后的西学传播,就一定要讲到上海的墨海书馆,它是地道的西学扩散中心,史学家胡道静先生称之为“西方科学第二期东传的头一个据点”。麦都思是墨海书馆的创办人,也是行政管理人、主要撰稿人和编辑,此外还有十多名传教士和一些中国学者协助其工作。在数学方面,有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译的《数学启蒙》、《续几何原本》、《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在物理学方面,有两部重要的译著:《重学浅说》和《重学》,底本是经典的普通力学教科书。《谈天》对太阳系结构和行星运动有较详细的介绍,对万有引力定律、光行差、太阳黑子力量、行星摄动理论、彗星轨道都有所论述。在晚清学术界引起震动。《地理合志》介绍了地球形势大率论、水陆分界论、洲岛论、山原论、地震火山论、平原伦、海洋论等。《大英国志》讲述了从开国纪元到维多利亚王超的社会、文化、政治、刑法、教会、财赋、学校、农商、军事、地理等。医学方面有《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直到1860年以后,美华书馆在上海取代墨海书馆成为西学传播中心,墨海书馆的地位日渐式微。

二、新式教育与教会学校

1860年9月,八国联军攻陷通州,直逼京师,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恭亲王奕䜣受命议和。其时,英国参赞巴夏礼已先期被俘,奕䜣命他致书联军统帅,商议和谈。巴夏礼亲书中午信一封,但旁边有英文数行。但当时朝中竟无人识得这几行英文,不知何意,不敢发信。得知有一位广东商人黄惠廉认得英文,奕䜣命其速进京,经过辨认,不过是巴夏礼的签名和日期。区区“夷字数行”,朝中竟无人识、一来一去耽搁多日,影响战和大局,对清廷刺激极深。1862年,总理衙门接受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推荐,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滕为英文教习,选定10名学生入馆学习,定名为“同文馆”。到1876年,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馆中正式规定,除英、法、俄、德等外语以外,学生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译书等课程。这一变革使同文馆由一所语言学校变为以语言为主,兼习多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902年,同文馆并入大学堂,从开设至此整整40年。

由于与外国的交往日益增多,上海成为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集居之地、涉外事务频繁地区,所以,上海广方言馆的建立已势在必行。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上《奏请设立上海学馆》疏,奏请按京师同文馆仿例照办,在上海设立学馆。李鸿章题联“声教遍中西,六寓同文宣雅化;诵弦宜春夏,四方专对裕通才”。广方言馆受两江总督和上海道管辖,上海道兼任学馆监督。首任监督是应宝时。学馆迁入江南制造局后,又设总办一职,由制造局总办兼任。馆设监院一人,首任监院是冯桂芬。广方言馆的课程以西方和算学为主,还要学习中国的经、史、典籍、西方的天文、地理、机械制造、航海、水底攻战、西方各国的风俗政治等,培养的学生遍及全国,在外交、教育、科技、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皆有突出贡献。

上海格致书院是最具特色的一所新式学校,它由传教士倡议创办,却又有大批中国士绅官僚参与策划、建设、管理,甚至于教学。这所新式学校着实地反映出洋务运动中中西结合的紧密,以及中国开明绅士对西方实用之学的急迫需求。这所学校非中飞西,亦中亦西,非官非民,亦官亦民。这种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学校恐怕也只有在晚清洋务运动才可见。1873年3月时任英国驻沪领事即著名传教士麦都思的儿子,麦华陀提出在上海建立一所专供中国人讲求科学技术的学校,立即得到了官府、西方人、洋行、中国士绅、商号的纷纷捐款。格致书院从英国获赠价值现银20万两的仪器和机械,法国还捐赠了陶瓷,比利时捐赠了成套的化学器皿。为放置这些仪器,格致书院从英国定做了一个大铁房子,在当时的上海轰动一时。格致书院设置了一套相当全面的西学课程提纲,包括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大类。这里平时门庭大开,任人参观,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博物馆。

三、中国留学生之父

1828年深秋,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此时,原属香山县的小岛澳门已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三百年。从康熙朝后期直到鸦片战争前,清朝一直实行禁教政策。但是,西方传教士一直没有停止悄悄在中国沿海传教的活动,并为贫穷人家兴办一些医院和学校,以吸引人入教。葡占澳门,自然成为传教的大本营。

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属荷兰传道会)之夫人负责教导。1842年,由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1847年1月初,容闳跟随勃朗牧师返回美国,到达纽约进入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就读。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随后入籍美国。

容闳最先把中国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运动上, 1860年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冒险前往天京(今江苏南京)考察。向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并表示如被采纳,愿为太平天国效力。洪仁赞成其建议,但碍于形势,无法实行。但“未敢信其必成”,对洪秀全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坚辞不受。

1863年再到安庆谒见曾国藩。同治三年冬,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次年回国。所购100多种机器,成为第一个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设备。曾国藩遂保举容闳以五品候补同知衔,任江苏巡抚丁日昌的译员。容闳先后翻译了《地文学》、《契约论》等书。同治五年,曾国藩采纳容闳建议,在江南制造总局内设立兵工学校,培养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同治九年,容闳又向曾国藩提议派学生官费赴美留学。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后奏报清廷获准,陈兰彬、容闳分任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容闳在沪、粤、港共招生120名派出赴美留学。

由于对洋务派失望,容闳于1882-1894返回美国居住。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通过关系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写信表示愿回国效力。张之洞马上复电,要容闳回国商议。回国后容闳通过各种渠道向清政府提出种种兴国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设立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两大建议,但最后却因官场腐败内斗被朝廷否决。1898年6月中旬,光绪皇帝正式颁发“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正式开始。9月21日,维新失败。容闳冒险潜逃出京,避居上海租界。

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会在上海改称“中国国会”,容闳被推为会长,并负责起草英文对外宣言。1901年9月,一些革命党人在香港开始策划夺取广州的起义,决定事成后推举容闳为政府大总统,但容闳认为应当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虽然革命派的几次起义全都失败,但容闳在美仍积极活动,联络了美国军事专家荷马李和财政界重要人物布思,计划筹款,训练武装力量,支援中国革命。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亲笔写信给容闳,诚邀他归国担任要职,并寄去一张自身近照,然而不久后容闳病情继续恶化,抢救无效,逝世于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城,终年84岁。

容闳为了使“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不断建言建立和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政治、文化的一系列主张,竭力倡导发展民族经济、教育事业和实业,他的一生顺乎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为西学东渐、富强国家而不懈奋斗,与那个风云变幻时代中的杰出国际人士,共同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宗教与文化演进》精彩继续,第五篇:思潮涌动的亚洲友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