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5, 2022

第三篇 中西方文化初恋滋味

挫折和反思

在整个世界文化格局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文化圈,与欧洲基督教文化圈、南亚佛教文化圈、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圈,被认为是大航海时代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主要文明形态。其中,后面几种文明在政治、宗教、语言等方面都曾经由比较密切的关联,唯独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相对独特的文化品格。因此,以大航海时代为契机的中西初识,才具有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内容。传教士们在远东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使“异端”和那些还处在泛灵主义或图腾崇拜的“野蛮人”皈依,而是要面对一个高度发达的古老文明,她迫使天主教不得不进行自我文化反思。

一、传教士传播中国文化

东西文化交流具有悠久而曲折的历史,在17、18世纪,欧洲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的接受。15世纪开始,欧洲人不断开辟出通往世界各大洲的新航路。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随之,传教士们纷纷踏上中国这块神秘的土地。传教士来华传教,重振天主教声威,同时,他们也肩负着考察中国文化制度、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任务。

西方人撰写的关于中国的最初重要著作当推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1487—1637)的《大中华帝国志》。门多萨在这本书里写满了对中华帝国的景仰之情,指出中华帝国不仅有比欧洲更悠久的历史,也有比欧洲更优秀的文明。该书1585年于罗马出版,一经问世,便一版再版,7年之内竟印行了46版,并以当时的欧洲七种主要语言广为发行。其后还有杜赫德撰写的《耶稣会士书简集》、《中华帝国全志》和《北京耶稣会士中国纪要》等三套巨著,影响尤大,并称为有关中国知识的三大名著,一时间,各主要儒家经典,连宋儒理学论著都有多种译本、版本或研究著作问世,流传也很广。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在中国生活了27年,他最善引据中国经典附会基督教义,倡导儒教、基督教同质之说。他在《二十五言》中以仁义礼智信阐发基督教义:“夫仁之大端在于恭爱上帝。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耶稣会士多赞同利玛窦的儒教与基督教同质之说,努力从儒家经典中找寻其与基督教义相合的思想,互相阐发。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翻译、介绍中国典籍。传回国内,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反馈到欧洲。

耶稣会士力主儒学与基督教宗旨一致的文化会通观、不自觉地以中国理性改造宗教神秘主义的文化变易观,也给了启蒙思想家重要启迪。李明在《中国现状新志》中提出“孔子哲学里,理性是遍一切时间和地点”,又说“顺世随俗而不失其庄重和美的孔子态度,其严格的禁欲生活,轻视人世的富贵,尤其是在古圣贤中所罕见的特质,即孔子的礼让和谦卑,认为理性训练所成之纯粹学者,不如谓为领会神旨以改造新大陆的一人。”在这里,李明对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礼赞,恰恰可以看作是启蒙思想家中国观的先驱。

众多耶稣会士有关于中国的记述不仅对欧洲宗教思想,而且对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西传,引起欧洲学术界与政治界的强烈反响,对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引发了18世纪的“中国热”,也是导致启蒙运动兴起的诱因。

中西碰撞

二、启蒙思想家激烈辩论

启蒙运动中的许多思想家对于耶稣会士所传译的中国文化典籍以及一些探险家、游客所著的游记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他们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阐述和论述中国文化,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颂扬来论证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批评来阐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观点。尽管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受到的影响存成明显差异,但是,无疑中国文化对于他们成功开启了欧洲启蒙运动的新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启蒙运动先驱莱布尼茨(1646—1716)是欧洲第一位醉心于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也是第一位规划中西文化交流的宏伟蓝图的欧洲人。他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技术文明今天仿佛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或许是天意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当这两个文明程度最高(在地球上又相隔最远)的民族携起手来的时候,逐渐把位于它们两者之间的所有民族都引入一种更合乎理性的生活。”

伏尔泰高度赞扬孔子的儒家思想。他非常推崇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安知死”的理性精神,特别赞扬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和政治道德。1775年,伏尔泰把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剧本副标题为“五幕孔子伦理”,即仁义礼智信,宣扬文明必将战胜野蛮的历史观,在巴黎轰动一时。

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主体上抱着否定和批评的态度。他不相信传教士对中国政府与制度的颂扬,认为中国是个典型的实行暴政的专制主义国家。他批判中国的君主专制不受法律制约,如他指出“中华旧律有大不敬之条,犯之者死。而所谓大不敬者,又无切实明晰之疏义界说,故轻重随其喜怒,无不可以周内请比者,杀其身可也,虽赤其族无不可也。”

狄德罗认为,过多的人口是中国人偏好农业、科学和艺术不能进步、普遍腐败的主要原因。他批判中国的家长制不可能产生圣洁的政府。他甚至谴责中国人太过温和与冷静。不过狄德罗对中国的批评,是富于理性精神的,而且总体上他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是客观的、积极的。他说道:“我们是大诗人、大哲学家、大辩士、大建筑家、大天文学家、大地理学家,胜过这善良的人民,但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善意和道德的科学。如果有一天发现这种科学是居一切科学的第一位,那么我们将可以确定的说,他们有两只眼,我们只有一只眼,而全世界其余的人都是盲者了。”

700-08567274 © F. Lukasseck Model Release: No Property Release: No Holy water fonts at the entrance to St Peter’s Basilica, Vatican City, Rome, Italy

三、东西古老民族的惊人巧合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 是中国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犹太人的逾越节来源于《圣经》——出埃及记第十二章。

相似犹太逾越节中华春节
起源据圣经《出埃及记》11章,约3500年前犹太人在摩西率领下逃离埃及时,为逃避灭长子和牲畜的灾难,在门楣上刷羊血以“逾越”。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家挨户,吞吃幼童和牲畜,古人用红色的对联和红鞭炮赶走“年兽”以庆祝“过年”。
含义犹太人过逾越节是“逾越”Passover中国人 “过”年也是“逾越”Passover
节期尼散月十五日,《出埃及记》十二:2你们要以本月为正月,为一年之首。出十二:14你们要纪念这日守为耶和华的节,作为你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从犹太历正月十四晚上到正月二十一日晚上犹太人守七天的逾越节。逾越节的另一个名字叫“春节”,因为逾越节一定是在春季,该节日的到来也就自动地成为春天到来的标志。农历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12 年,孙中山引进公元历法(以耶稣降生的大致年份作为起始)纪年,将公历1月日称为“新年”。1914年,北京政府规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自此农历岁首开始称为“春节”。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过了春节,春天就来了。
意义摩西信靠耶和华带领犹太人从埃及出来专一侍奉耶和华神,从此不再为奴,获得自由,蒙神的恩典和救赎,进入流奶与蜜的迦南地(以色列地区),过节纪念耶和华的救恩。农历腊月三十,是中国的除夕,在这一天,中国的家家户户会打扫卫生除尘,还会清理过去一年的家庭财务账目。大人孩子换上新衣新帽新鞋迎接新的一年。预示着旧年已过,万象更新。
方式出12:3你们吩咐以色列全会众说:本月初十日,各人要按着父家取羊羔,一家一只。现今的犹太人也会在逾越节从四面八方赶回家。除了吃,还要喝四杯酒。第一杯和最后一杯酒,均由家长举杯,宣布宴会开始和结束,感谢上帝的保守,并诵读《哈嘎达》、回顾过去。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欢聚。造就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年度人口大迁徙——春运。一家人在一起团聚杀鸡宰羊,吃饭喝酒,平时不喝酒的在这个时候也要小酌一杯,并对家人相互祝福,有说有笑,并回顾往昔,互相祝福。
美餐出12:4你们预备羊羔,要按着人数和饭量计算。出12:8当夜要吃羊羔的肉,用火烤了,与无酵饼和苦菜同吃。犹太人共享逾越节家宴、吃无酵饼、苦菜等传统食物。在除夕团圆夜,一家人吃团年饭(年夜饭),有些地方家人一起包饺子,吃年糕(谐音“年高”)和其他美食,喝美酒饮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也吃饺子、年糕、汤圆等无酵的传统美食。
清除清除家里所有的有酵食物,找到并烧掉。除夕要搞大扫除,也可能烧掉一些无用品。
时间犹太人计算时间的方法是从前一天的日落开始,逾越节家宴的节日的第一天。除夕,也就是从大年三十夕阳时刻开始,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一家人开始守岁。
措施出12:7各家要取点血,涂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这是过去的历史。中国家庭要在门楣和门两侧贴上红色的春联(对联),以趋利避凶。这是中国的传统。
关键以色列人的生死关头,闭户不出。除夕也叫年关, 夜里家人闭门聚守。
颜色出12:7各家要取点血,涂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中国人过年的颜色——红春联、大红灯笼、红包、中国结、红旗、红鞭炮。
索取出11:2你要传于百姓的耳中、叫他们男女各人向邻舍要金器银器。中国人在过年时发压岁钱、讨红包。压岁钱寓意平平安安度过新的一岁。
工具出12:11你们吃羊羔当腰间束带、脚上穿鞋、手中拿杖、赶紧地吃、这是耶和华的逾越节。中国有些地方的人们过年有手中拿竹杖的习俗,在除夕夜豪吃大喝,并在大年初一穿上新衣。
团圆出12:6 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黄昏的时候,以色列全会众把羊羔宰了。初一到十四,许多中国人一家在一起团圆,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中华春节和犹太人的逾越节看似毫无瓜葛,但若仔细对照,便可发现其中非常多巧合之处,似乎也预示着这两个民族具有许多非常天然的联系,东方文化更善于整体性地考虑问题,强调个人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和包容。因此,大批西方学者陆续到东方来寻找拯救自身社会危机的“精神文明”,试图在东方古老的思想文化中获得自身信仰的源泉,寻找医治创伤的良药。

中国的年味

《西方宗教与文化演进》精彩继续,第四篇:门户洞开与西学猛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