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活基督堂

第四篇 门户洞开与西学猛进

第四篇 门户洞开与西学猛进

自明末开始,徐光启、李之藻等士大夫积极倡导西学,其意图在于“以西学补益王化”,这是西学得以进入中国官方学术的根本原因。所谓“会通”,就是将西学与中法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补中法之不足,同时扬中法之长处,达到对旧有中法的超越,即所谓“超胜”,崇祯皇帝以及众多士大夫对此深表赞同,使得《崇祯历书》得以顺利完成,并在明末译成大批西学著作。这一积极的态度持续至清康熙年初,被“西学中源”说给取代。“康熙历狱”以后,康熙认识到西方天文数学确有优于中国传统天算学之处,他在所著的《三角形论》中讲到“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这样一种牵强附会的论道,使得中国人不能从根本上正确认识西方科学技术,中国在科技和社会发展方面与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西学传播中心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战败,被迫与英、美、法等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开发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城市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哲学口岸城市传播宗教、开办学堂和医院。此后,基督教和西学在香港和内地迅速传播开来。 香港凭借独特地理位置,包括皇后道浸信会、西人联合教堂、圣约翰教堂、长洲浸信会等各种传教团体云集于此,创办了宏艺书塾、浸信会女校、公理学校、圣保罗书院以及香港政府资助的皇家书院等等;其间出版的有关西方科学文化的著作有《华番和合通书》、《遐迩贯珍》、《算法全书》、《地理新志》、《英粤字典》等,香港的教育和出版业得以迅速发展。 在广州,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在金利埠开办惠爱医院;1850年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开办男子日校,随后又开办女子日校、寄宿学塾;同期亦出版《地理略论》、《亚美利加合众国之略》、《博物新编》等著作。福州、厦门、宁波晚于广州接受西学,但也很快在2年之间开办出教会学校、医院、药房、书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45年美国长老会将它在澳门的印刷所搬到了宁波。这就是华花圣经书房(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Holy Class Book Establishment),1860年再迁往上海,更名为美华书馆。 说到1842年以后的西学传播,就一定要讲到上海的墨海书馆,它是地道的西学扩散中心,史学家胡道静先生称之为“西方科学第二期东传的头一个据点”。麦都思是墨海书馆的创办人,也是行政管理人、主要撰稿人和编辑,此外还有十多名传教士和一些中国学者协助其工作。在数学方面,有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译的《数学启蒙》、《续几何原本》、《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在物理学方面,有两部重要的译著:《重学浅说》和《重学》,底本是经典的普通力学教科书。《谈天》对太阳系结构和行星运动有较详细的介绍,对万有引力定律、光行差、太阳黑子力量、行星摄动理论、彗星轨道都有所论述。在晚清学术界引起震动。《地理合志》介绍了地球形势大率论、水陆分界论、洲岛论、山原论、地震火山论、平原伦、海洋论等。《大英国志》讲述了从开国纪元到维多利亚王超的社会、文化、政治、刑法、教会、财赋、学校、农商、军事、地理等。医学方面有《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直到1860年以后,美华书馆在上海取代墨海书馆成为西学传播中心,墨海书馆的地位日渐式微。 二、新式教育与教会学校 1860年9月,八国联军攻陷通州,直逼京师,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恭亲王奕䜣受命议和。其时,英国参赞巴夏礼已先期被俘,奕䜣命他致书联军统帅,商议和谈。巴夏礼亲书中午信一封,但旁边有英文数行。但当时朝中竟无人识得这几行英文,不知何意,不敢发信。得知有一位广东商人黄惠廉认得英文,奕䜣命其速进京,经过辨认,不过是巴夏礼的签名和日期。区区“夷字数行”,朝中竟无人识、一来一去耽搁多日,影响战和大局,对清廷刺激极深。1862年,总理衙门接受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推荐,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滕为英文教习,选定10名学生入馆学习,定名为“同文馆”。到1876年,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馆中正式规定,除英、法、俄、德等外语以外,学生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译书等课程。这一变革使同文馆由一所语言学校变为以语言为主,兼习多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902年,同文馆并入大学堂,从开设至此整整40年。 由于与外国的交往日益增多,上海成为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集居之地、涉外事务频繁地区,所以,上海广方言馆的建立已势在必行。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上《奏请设立上海学馆》疏,奏请按京师同文馆仿例照办,在上海设立学馆。李鸿章题联“声教遍中西,六寓同文宣雅化;诵弦宜春夏,四方专对裕通才”。广方言馆受两江总督和上海道管辖,上海道兼任学馆监督。首任监督是应宝时。学馆迁入江南制造局后,又设总办一职,由制造局总办兼任。馆设监院一人,首任监院是冯桂芬。广方言馆的课程以西方和算学为主,还要学习中国的经、史、典籍、西方的天文、地理、机械制造、航海、水底攻战、西方各国的风俗政治等,培养的学生遍及全国,在外交、教育、科技、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皆有突出贡献。 上海格致书院是最具特色的一所新式学校,它由传教士倡议创办,却又有大批中国士绅官僚参与策划、建设、管理,甚至于教学。这所新式学校着实地反映出洋务运动中中西结合的紧密,以及中国开明绅士对西方实用之学的急迫需求。这所学校非中飞西,亦中亦西,非官非民,亦官亦民。这种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学校恐怕也只有在晚清洋务运动才可见。1873年3月时任英国驻沪领事即著名传教士麦都思的儿子,麦华陀提出在上海建立一所专供中国人讲求科学技术的学校,立即得到了官府、西方人、洋行、中国士绅、商号的纷纷捐款。格致书院从英国获赠价值现银20万两的仪器和机械,法国还捐赠了陶瓷,比利时捐赠了成套的化学器皿。为放置这些仪器,格致书院从英国定做了一个大铁房子,在当时的上海轰动一时。格致书院设置了一套相当全面的西学课程提纲,包括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大类。这里平时门庭大开,任人参观,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博物馆。 三、中国留学生之父 1828年深秋,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此时,原属香山县的小岛澳门已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三百年。从康熙朝后期直到鸦片战争前,清朝一直实行禁教政策。但是,西方传教士一直没有停止悄悄在中国沿海传教的活动,并为贫穷人家兴办一些医院和学校,以吸引人入教。葡占澳门,自然成为传教的大本营。 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属荷兰传道会)之夫人负责教导。1842年,由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1847年1月初,容闳跟随勃朗牧师返回美国,到达纽约进入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就读。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随后入籍美国。 … Read More “第四篇 门户洞开与西学猛进”

第三篇 中西方文化初恋滋味

第三篇 中西方文化初恋滋味

在整个世界文化格局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儒家文化圈,与欧洲基督教文化圈、南亚佛教文化圈、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圈,被认为是大航海时代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主要文明形态。其中,后面几种文明在政治、宗教、语言等方面都曾经由比较密切的关联,唯独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相对独特的文化品格。因此,以大航海时代为契机的中西初识,才具有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内容。传教士们在远东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使“异端”和那些还处在泛灵主义或图腾崇拜的“野蛮人”皈依,而是要面对一个高度发达的古老文明,她迫使天主教不得不进行自我文化反思。 一、传教士传播中国文化 东西文化交流具有悠久而曲折的历史,在17、18世纪,欧洲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的接受。15世纪开始,欧洲人不断开辟出通往世界各大洲的新航路。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随之,传教士们纷纷踏上中国这块神秘的土地。传教士来华传教,重振天主教声威,同时,他们也肩负着考察中国文化制度、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任务。 西方人撰写的关于中国的最初重要著作当推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1487—1637)的《大中华帝国志》。门多萨在这本书里写满了对中华帝国的景仰之情,指出中华帝国不仅有比欧洲更悠久的历史,也有比欧洲更优秀的文明。该书1585年于罗马出版,一经问世,便一版再版,7年之内竟印行了46版,并以当时的欧洲七种主要语言广为发行。其后还有杜赫德撰写的《耶稣会士书简集》、《中华帝国全志》和《北京耶稣会士中国纪要》等三套巨著,影响尤大,并称为有关中国知识的三大名著,一时间,各主要儒家经典,连宋儒理学论著都有多种译本、版本或研究著作问世,流传也很广。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在中国生活了27年,他最善引据中国经典附会基督教义,倡导儒教、基督教同质之说。他在《二十五言》中以仁义礼智信阐发基督教义:“夫仁之大端在于恭爱上帝。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耶稣会士多赞同利玛窦的儒教与基督教同质之说,努力从儒家经典中找寻其与基督教义相合的思想,互相阐发。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翻译、介绍中国典籍。传回国内,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反馈到欧洲。 耶稣会士力主儒学与基督教宗旨一致的文化会通观、不自觉地以中国理性改造宗教神秘主义的文化变易观,也给了启蒙思想家重要启迪。李明在《中国现状新志》中提出“孔子哲学里,理性是遍一切时间和地点”,又说“顺世随俗而不失其庄重和美的孔子态度,其严格的禁欲生活,轻视人世的富贵,尤其是在古圣贤中所罕见的特质,即孔子的礼让和谦卑,认为理性训练所成之纯粹学者,不如谓为领会神旨以改造新大陆的一人。”在这里,李明对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礼赞,恰恰可以看作是启蒙思想家中国观的先驱。 众多耶稣会士有关于中国的记述不仅对欧洲宗教思想,而且对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西传,引起欧洲学术界与政治界的强烈反响,对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引发了18世纪的“中国热”,也是导致启蒙运动兴起的诱因。 二、启蒙思想家激烈辩论 启蒙运动中的许多思想家对于耶稣会士所传译的中国文化典籍以及一些探险家、游客所著的游记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他们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阐述和论述中国文化,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颂扬来论证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批评来阐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观点。尽管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受到的影响存成明显差异,但是,无疑中国文化对于他们成功开启了欧洲启蒙运动的新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启蒙运动先驱莱布尼茨(1646—1716)是欧洲第一位醉心于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也是第一位规划中西文化交流的宏伟蓝图的欧洲人。他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技术文明今天仿佛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或许是天意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当这两个文明程度最高(在地球上又相隔最远)的民族携起手来的时候,逐渐把位于它们两者之间的所有民族都引入一种更合乎理性的生活。” 伏尔泰高度赞扬孔子的儒家思想。他非常推崇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安知死”的理性精神,特别赞扬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和政治道德。1775年,伏尔泰把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剧本副标题为“五幕孔子伦理”,即仁义礼智信,宣扬文明必将战胜野蛮的历史观,在巴黎轰动一时。 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主体上抱着否定和批评的态度。他不相信传教士对中国政府与制度的颂扬,认为中国是个典型的实行暴政的专制主义国家。他批判中国的君主专制不受法律制约,如他指出“中华旧律有大不敬之条,犯之者死。而所谓大不敬者,又无切实明晰之疏义界说,故轻重随其喜怒,无不可以周内请比者,杀其身可也,虽赤其族无不可也。” 狄德罗认为,过多的人口是中国人偏好农业、科学和艺术不能进步、普遍腐败的主要原因。他批判中国的家长制不可能产生圣洁的政府。他甚至谴责中国人太过温和与冷静。不过狄德罗对中国的批评,是富于理性精神的,而且总体上他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是客观的、积极的。他说道:“我们是大诗人、大哲学家、大辩士、大建筑家、大天文学家、大地理学家,胜过这善良的人民,但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善意和道德的科学。如果有一天发现这种科学是居一切科学的第一位,那么我们将可以确定的说,他们有两只眼,我们只有一只眼,而全世界其余的人都是盲者了。” 三、东西古老民族的惊人巧合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 是中国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犹太人的逾越节来源于《圣经》——出埃及记第十二章。 相似 犹太逾越节 中华春节 起源 … Read More “第三篇 中西方文化初恋滋味”

第二篇 坐怀远人自满埋祸根

第二篇 坐怀远人自满埋祸根

对西方国家而言,建立通使关系是为了开辟贸易或保护既有的贸易利益。但整个16——18世纪里,中国始终秉持朝贡政策,等着坐怀远人,于是西方的通使往来都被视为番邦外夷输诚慕义之举。通使过程中固然有些许务实的政治经济成果,但文化的误解甚至冲突不可避免。不过通使也是中国上层人士认识欧洲人的第一渠道,欧洲人带来的“贡物”则是中国人接触欧洲物质文明的第一步。进入清朝以后,国家对外政策并不比之前开放,然而与西方国家的来往却显然日渐频繁,不仅扣关多年的荷兰、葡萄牙得以数次遣使,英国也致力寻求对话,来华贸易的国家则还有法国、丹麦、瑞典、普鲁士等。 一、葡萄牙人热情造访 1.托梅·皮雷斯折戟沉沙 皮雷斯是一位王家药剂师,他到印度是为了检查香料贸易,没有任何头衔,然而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奉葡王之名,于1517年8月将其派遣出使大明。幸运的是,使团一行到达屯门港,与当地守官交涉后被允许进入广州。布政使吴廷举奏闻于朝,朝廷准许皮雷斯一行登岸,而皮雷斯关于入觐明廷递交国书并要求两个正式通商的请求经广东官员上报朝廷后,遭皇帝拒绝。皮雷斯因使命不遂不愿离去,由翻译火者亚三在广东官府的周旋活动而得以滞留广州。后火者亚三贿赂明武宗幸臣江彬,诈称马六甲使者,使团终于在1519年接到进京的命令,并于1521年随武宗经南京抵达北京。然而就在当年马六甲因葡萄牙入侵而遣使入华乞援,火者亚三的伎俩败露;更糟的是武宗随即驾崩,火者亚三失去庇护者,明世宗以其冒充马六甲使者之事情节重大而决议处斩,皮雷斯等人则发送广东监禁。系狱期间明廷曾多次要求皮雷斯致书葡王,归还所侵占的马六甲土地,以之为放其归国的条件,皮雷斯谢之以能力不及。1524年五月皮雷斯病殁于狱中,葡萄牙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使团就以这样的失败结局告终。此后直至葡萄牙人于1553年获得在中国正常贸易的许可之前,企图来中国海岸贸易的葡萄牙船只都处于中国官方的敌视和军队的驱逐之下。 2.萨尔达聂使团无功而返 康熙初年,澳门虽因汤若望(Adam Schall)之努力而免受限于迁海令,但航海贸易亦被禁止,使澳门葡人无以为生,获取食品也困难重重,日形困顿。他们多次试图通过贿赂广东官员来换取开禁,但长期无果,澳门海域对往来外国船只严加控制。1666年11月中旬,澳门议事会带信给葡萄牙印度总督,述说在澳门的艰苦状况并建议以葡王名义向北京派遣一支使团,声称如果不派使团,就只有放弃澳门,派大船载澳门葡人离去。最终在1667年4月,萨尔达聂使团离开印度,前往澳门,然而不幸的是由于使团财政拮据、外交程序等原因,使团于1670年才乘船离开广州,途中萨尔达聂中途发病,10月21日死于淮安,使团由副使本多白垒拉接替掌管。 使团在耶稣会士的帮助下极力想保持独立国家的地位而不论为朝贡国之列,赴京船上始终悬挂葡萄牙国旗,另有一面中国式黄旗,上书耶稣会士所授意的“进贺中国皇帝之葡萄牙国王大使”,耶稣会士认为,写以“进贺”的字样就意味着他们不是普通的朝贡国贡使,且他们就是2000多年来唯一一个不以朝贡名义入使中国而被皇帝接受的使团,这意味着对朝贡体制的一个转折性胜利。此外,使团进京后礼部官员问大使,为何葡萄牙国王在书信中不自称为“臣”,预先受过耶稣会士指导的回答就是,安装欧洲惯例,国王们在给其他君主写信时不自称为其诸侯,而礼部官员也就不再追究。于是葡萄牙人和耶稣会士都认为这是对抗朝贡体制的又一转折性胜利。但在中国朝廷眼里,葡萄牙来使与一般朝贡国无异,只不过礼部深知康熙皇帝对这个使团很感兴趣所以故意略过不表。在南怀仁等人的事先吩咐下,使团没敢提出解除澳门海上贸易禁令的要求,依旧屈行三叩九跪之礼,终败而归,还徒然使澳门居民负担经费3万余两。 3.狮子外交小有成绩 面对荷兰人日益急迫,澳葡当局一直寻找改善处境的机会。他们依靠北京的耶稣会士得知康熙皇帝有拥有狮子的愿望,随即在莫桑比克捕狮一头,于1678年进贡北京,并专备一份未封缄的国书中文译本,表文尽显葡人的谦卑。皇帝对大使、使团成员以及北京的耶稣会士表现得十分亲善,或许与狮子大有关系,但对使团提出的请求就不那么中意。最终在耶稣会士与朝廷官员多方斡旋下,1680年广东政府奉旨开放了澳门到广州之间的陆路贸易,并且使澳门在开放海禁前的1681年——1684年间独揽中国沿海的海上贸易。这可谓是清朝前期中国皇帝针对西方使团请求做出唯一一次肯定答复,而此使团的花费只有2750两白银,即使算上自莫桑比克运狮至澳门的费用也只翻一番,比起萨尔达聂使团3万两的巨额开销,实在是成本低廉而收益可观。 二、荷兰人入不敷出 清朝前期与中国政府往来较频繁的倒不是已在澳门安身立命的葡萄牙人,而是扣关多年仍不得要领的荷兰人。荷兰人无论是占据着台湾与中国沿海展开贸易,还是被驱逐之后与郑氏继续贸易,都念念不忘获得在中国本土的合法贸易地位,甚至想获得如在日本那样的贸易垄断特权。为了与清政府建立联系,荷兰人曾于康熙二年(1663)和十八年(1679)两次应清朝之邀派船助攻郑氏,这种姿态与明末澳门葡萄牙人积极为朝廷提供大炮和炮兵抵御关外后金政权颇为类似,而这也确实为他们打开贸易大门提供了一些便利。荷兰人从1653年到1678年间,一共七次遣使中国,其频繁程度为此期其他国家所远不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荷兰人想获得自由贸易的迫切心情以及顺康时期禁海令对西方国家贸易的重大影响。 尽管付出种种有形和无形代价,面对荷兰使团表文中提出的有关自由贸易的要求,皇帝的敕谕几乎每次都是重申朝贡使团进京贸易的规定,即八年一贡且非朝贡不能贸易,其二年贸易永著停止。荷兰人苦心积虑的投入,却根本得不到想象中的谈判程序,甚至除了回答问题就没有机会与皇帝交谈。他们得以递上一份请求,而且明智地删除了各项抱怨,然而直到临走时才接到一份密封敕谕,还被禁止在中国境内打开。清廷这方面关心的则是完整而又正确地执行迎来、进表、进贡、宴赉、送往等步骤。 三、西班牙人浅尝即止 西班牙在1571年征服菲律宾的马尼拉之后便开始考虑去中国海岸探险,并从来吕宋的中国人那里获得中国海岸的手抄地图。但西班牙人的航海计划迟迟没有进展,却与1574年11月意外获得了一次绝佳机会。来自中国的海盗林凤舰队,欲攻占马尼拉而与西班牙人展开数次激战,1575年3月战败后被西班牙人围困与吕宋西岸。4月间,福建把总王望高因奉命追寻林凤的下落而帅一艘中国战舰抵达彭加丝兰(Pangasinan),就此展开明代中国与西班牙唯一一次官方接触的序幕。而后会谈商定,西班牙人帮助中国官方捉获或杀死林凤,王望高则同意从马尼拉带几位西班牙使者到福建。使团包括两名奥古斯丁会士和两名军人,另有两位随员和一名充当翻译的中国基督徒。 西班牙总督指示使者将赠送中国官员的礼物和信件带到泉州和福州,请求中国官员允许传教士自由传教并请求划定福建一个港口供西班牙人贸易,此外如果福建地方官需要把西班牙人的请求上报北京,则修士就要请求留在中国以等待皇帝谕旨。从厦门出发直到在福州落脚,西班牙使团都受到中国官方的礼遇。但当福建虚浮刘尧海从西班牙人的陈情书中得知请求后,表示自己无权决定必须上奏朝廷;最后总督召集众人决议,西班牙人不能再中国等待皇帝的决定而必须返回马尼拉。使团最终于10月底返回马尼拉,而这一离别,由于后来海盗林凤的逃跑以及菲律宾总督更替,让明代中国政府与西班牙殖民当局的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接触以不了了之而终局。 四、教皇使节遭受冷落 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康熙九年(1670)夏六月条载:“意大利亚入贡”,康熙十七年(1678)秋八月条载:“遣意大利亚使臣归国。意大利亚以九年入贡,至是,召见于太和殿,赐宴遣归。上以其远泛重洋,倾诚慕义,赐赉之典视他国更优”。 除此之外,罗马教皇还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五十九年(1720)、雍正三年(1725)分别遣使来华,其中最后一次使节交付了教皇伯努瓦十三世1724年致雍正的敕书,论及雍正禁教之事,惹得龙颜不悦。雍正付来使的敕书言“使臣远来,朕已加礼优待。至西洋寓居中国之人,朕以万物一体为怀,时时教以谨饬安静,果能慎守法度,行止无亏,朕自推爱抚恤”。 五、俄国人受挫朝觐礼仪 … Read More “第二篇 坐怀远人自满埋祸根”

第一篇 为上帝增添荣耀出海

第一篇 为上帝增添荣耀出海

《西方宗教与文化演进》 代杰 16世纪欧洲人自海路入扣中国,其实是14世纪以来西方人海上扩张的一个辉煌成果,寻找东方可谓始于14世纪的航海探险的主要动因,而寻找东方并不始于14世纪,它是整个中世纪一个顽固梦想的延续,其最为强烈的动机就是为上帝服务和寻找黄金;这种理想在13——14世纪曾一度实现,但却是昙花一现,而后技术条件进步和国力增长最终帮助他们梦想成真。 一、航海的动力 1.经济需求 14世纪初开始的欧洲商业革命的基本诱因中有两点与海上扩张直接相关,即对远东产品的需求大增和意大利城市取得地中海贸易的垄断,这显然构成欧洲市场的矛盾。当时国际贸易中占据首要地位的是黄金、香料等东方和北非产品,它们几乎已是基督教时间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香料,罗马帝国从很早的时候就迷恋食用香辛作料,西方世界继承了这种嗜好。12世纪的欧洲人已经对香料趋之若狂,当时的烹饪书中介绍各种肉食烹制时,很讲究香料的搭配;后来除了肉食之外,发展到食用鱼、果酱、汤和高级饮料时也都掺入香料,此外一些香料还用于配制医药。 贸易通路向来是国际贸易的命脉所在,在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以前,东方商品运往欧洲和非洲北部的通道只有波斯湾和红海两条。波斯湾一线是自波斯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海峡上行至巴士拉,叙利亚和土耳其商人前来将盈利丰厚的商品经西亚陆路运往叙利亚或黑海的大港口,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和加泰罗尼亚人再到这些港口来购买。取道红海的货物则多来自马六甲,经印度西南的卡利卡特或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亚丁进入红海,在图尔或苏伊士卸货,并由陆路运往开罗。到达开罗的货品被运往至亚历山大港,由北非的撒拉逊商人运往北非的各地中海港口和一些内地城市。面对诱人的东方贸易利润和东方消费品,为了打破意大利人的垄断,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杨帆,发现经水路或陆路穿过非洲到达印度洋被认为是最佳路线,这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赋予它们充任这一发现使命急先锋的天然优势。 2.精神号召 欧洲的远征传统由来已久,浸透基督教的普济注意、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和好战精神是扩张的天然动力,东方在早期频频入侵欧洲的事实也助长了强大起来的基督教世界的好战。有关遥远的东方有一位约翰牧师统治着一块信仰基督教的土地的传说在中世纪人中流传不衰,更刺激了欧洲人想与东方这位约翰牧师联合攻击伊斯兰教徒。海外扩张在某种意义上市这一传统的延续,海外探险之所以从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人开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伊斯兰教是他们眼中一个传统的、永远存在的敌人,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曾在穆斯林统治之下,基督徒为收回土地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直到15世纪,控制北非海岸的穆斯林扔令对岸的伊比利亚人寝食难安,所以有人总结:“其他欧洲人参加十字军东征是凭一时高兴,而虔诚、爱国的伊比利亚人则认为,进行反伊斯兰教的战争是不可动摇、必须履行的责任——是宗教义务和爱国需要的结合。” 但是仅有中世纪的宗教精神还不足以鼓舞人们去面对汹涌的大西洋和大洋以外的未知世界,因为海洋对中世纪的人来说是一个“孕育恶魔和恐怖的风暴漩涡”。海外扩张还需要一些至少能够帮助克服惧怕海洋或自然界的悲观情绪的新精神因素,其中不可否认地带有方济各主义的深深烙印。意大利人方济各(St. Francis of Assisi, 1182—1226)在1209年建立的方济各会有三个基本点:1)立下赤贫誓言;2)力图将争取新教徒的工作扩展到全球和全人类,特别是异教徒世界;3)促使人们同时接近神和自然界。在全世界的异教徒中传播“清贫福音”与为了贸易寻求海外发现可谓是异曲同工,所以不难理解西方海外殖民活动自始至终便于传教活动相辅相成。 3.科技支持 使航海活动最终付诸实现的是那时以航海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实现扩张和统一全人类的野心,其关键是解决一系列航海方面的技术问题——如船舶的建造,研究大洋和物理状况,船只的定位技术,对地球体积的认识以及在地图上精确标定新发现的陆地等技术。 托勒密“把天体与地球联系起来和要关注地球体积的地理位置问题的做法”对航海可惜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阿拉伯人中很有影响,经阿拉伯人传入基督教时间的托勒密地理天文学和地理数学的观念在葡萄牙的航海科学中占据显要地位。同时,占星术士的天文学文化也是葡萄牙的航海科学的一个渊源。葡萄牙14世纪上半叶流行的四本历书同时也是科普工具书,其中《马德里天文历书》中推算星体位置的规则和城市坐标表对航海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葡萄牙人将航海科学与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使得分别活跃于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指南针和星盘共同成为大西洋航海家们远航的重要依持,葡萄牙人得以利用地平纬度航行,也发展处一套精确测定纬度的原则。当然由于星盘较昂贵,很快被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象限仪取代,著名的如六分仪。借助以上的种种,在加上研究海洋动力,航海家能够确定适合的航线并绘制导航图和地图,接下来挑选航船了。 若想征服比地中海凶猛、广袤和复杂的大西洋,还必须有更适合的船型,当时包括圆形帆船在内的各种通行帆船都过于粗糙笨重,船舷低而承受不住海浪的袭击,桨手太多而使费用大增,对远航中经常会遇到的无风或逆风天气缺乏应对力。葡萄牙人制造出三桅帆船,轻巧精致,并适于逆风航行,诞生之后长期充任沿海探险的专用船。舰队接连完成绕行几内亚湾、考察巴西海岸、折过好望角、横渡大西洋和穿越麦哲伦海峡进而环绕全球的航海壮举。此外,活跃于印度洋航线上的葡萄牙战船和货船有着长期以来都无须改动的完美之处,不仅能够长途跋涉,还能运载数量可观的士兵和货物,成为葡萄牙人经营东方殖民帝国的强大后盾。 二、划分世界 … Read More “第一篇 为上帝增添荣耀出海”

圣经究竟让不让基督徒喝酒?

圣经究竟让不让基督徒喝酒?

基督徒究竟可不可以喝酒,这个问题,在中国大陆教会,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个基本是城市教会,认为可以喝酒,因为,圣经里说的是不能醉酒,没说不能喝酒。比如,上海一个教会的胡弟兄,他自己喝一点点酒,他妻子,干脆就是做进口红酒生意的。再如我去贵阳活石教会,弟兄们还请我喝酒。另一个,基本就是乡村教会。比如我们贵州毕节所有教会,包含我所委身的毕节香柏树教会,虽然看起来是城市教会,但是,因为关键的牧养者、传道人都是乡村长老、牧师,所以,他们的态度,就是基督徒绝对不能喝酒,喝酒是犯罪,喝酒的人,连圣餐也不能领。禁酒派最爱引用的圣经,就是“清酒浓酒都不可以喝”这一说法。 我是喝一点酒的。2012年进入教会之后,面对传道人一次又一次严厉的“禁酒令”,我也忐忑不安起来:作为一个基督徒,到底能不能喝酒,基督徒喝酒,就如淫乱,拜偶像那样,是犯大罪吗? 对了,不是说什么事情该不该做,都要以圣经为行为指南吗?那好,我们就来查考一下圣经,看看圣经里面有没有不许喝酒的教训。 查考下来,清酒浓酒都不可喝的最早出处,在【民6:2-4】:你晓谕以色列人说:无论男女许了特别的愿,就是拿细耳人的愿,要离俗归耶和华。他就要远离清酒、浓酒,也不可喝什么清酒、浓酒作的醋,不可喝什么葡萄汁,也不可吃鲜葡萄和干葡萄。在一切离俗的日子,凡葡萄树上结的,自核至皮所作的物,都不可吃。 再就是【士13:14】:葡萄树所结的都不可吃,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一切不洁之物也不可吃。 这几节圣经说的很清楚:无论男女许了特别的愿,离俗归耶和华的时候,才清酒浓酒……甚至鲜葡萄、干葡萄都不可以吃。如果把这几节圣经当做不许喝酒的教训,那么,基督徒就是连鲜葡萄、干葡萄都不可以吃。甚至,“凡葡萄树上结的,自核至皮所作的物,都不可吃。”这,不是不近情理,甚至是荒唐的? 我们再来看约翰福音第二章,即关于耶稣在迦南的婚宴上将水变为酒的神迹。主张禁酒的传道人和文章都说耶稣其实不是变水为酒,他实际上是将水变成了葡萄汁。以《圣经》“丰盛的生命研读本”专题论文《新约时代的酒》为例。 文章如此解释新约里的“酒”:酒(0inos)应当是一种泛指上的酒——既可指发酵的酒,又可指未经发酵的酒(葡萄汁)……耶稣所变的酒,是未经发酵的纯葡萄汁。 只是怪了,一个“应当”,就说明新约里的酒是否泛指,作者也不能肯定。那么,作者凭什么说耶稣变的是葡萄汁?凭的是作者先有结论,后有“推论”的想当然。不信请看:很难想象基督会借着为一个狂饮烂醉的宴席变出几十斤致醉性酒。 如此还不能自圆其说,作者又接着在括号里进一步“启示”读者:注意约2:10,暗示客人已自由饮酒多时。 我一再翻看约翰福音第二章,实在看不出迦南的婚宴是一个“狂饮烂醉的宴席”,也看不出哪几个、哪几行字“暗示客人已自由饮酒多时”。是“酒用尽了”四个字?婚宴客人多,很可能是分期分批吃酒席。这,在我们这里,不就是流水席吗。婚宴主人准备的酒有限,前面的客人喝光了,后面的客人没有喝的了,正好耶稣碰上,就给他们显示了个水变酒的神迹。 也许作者也觉得没有说服力,接下来作者又说,娶亲的婚宴上有许多妇女,还有即将怀孕的新娘,主耶稣怎么会给他们喝酒,这可会影响胎儿发育的啊! 婚宴上有妇女,她们就一定会喝酒?民数记里点数的“民”,其实是“丁口”,不包含妇女呢。喝酒的,也是男人占绝大多数,耶稣变水为酒,用不着忌讳这一点。 我用手机里的圣经APP搜索关键词“葡萄汁”这个词,新旧约各出现过三次。这,岂不是说明:在圣经里,葡萄汁就是葡萄汁,酒就是酒。非要将酒说成葡萄汁,根本就是先入为主加牵强附会的结果。 圣经上酒就是酒,不是什么葡萄汁的例子不止一个。请看【赛25:6】在这山上,万军之耶和华必为万民用肥甘设摆筵席,用陈酒和满髓的肥甘并澄清的陈酒设摆筵席。 再看【路5:39】没有人喝了陈酒又想喝新的,他总说陈的好。 按照主张基督徒绝对不可以喝酒的观点,这陈酒,莫非是指的“陈年葡萄汁”?请问,葡萄酒也只能放一、两年,葡萄汁,竟然可以放置一两年而不变质,还可以喝?还有路5:39新酒陈酒并列,怎么解释?昨天的,上周的是“陈”葡萄汁,今天的,这周的是“新”葡萄汁? 而且,酒,清酒,浓酒,葡萄汁,圣经里都分得很清楚。甚至,圣经里还有两处有“葡萄酒”之说。可见,圣经里关于这几个慨念,是毫不含糊的,是专词专用,不“应当”是“泛指”的。 酒是指葡萄汁,在路加福音里,那个好撒玛利亚人,怎么用这样的“酒”来给被打成重伤的人治疗伤口?【提前5:23】因你胃口不清,屡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点酒。 葡萄汁能治病? … Read More “圣经究竟让不让基督徒喝酒?”

美国唯一一所用任何形容词都无法表述的 圣经博物馆

美国唯一一所用任何形容词都无法表述的 圣经博物馆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国父乔治•华盛顿先生以及最初发现北美新大陆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这里博物馆林立,堪称美国历史的教科书殿堂,每年全球超过2000万游客千里迢迢光临此地,大多数人只为了一睹在各种电影情节中出现的众多标志性建筑:白宫、国会山、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间谍博物馆…… 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所有的旅行套餐线路都不会超过18天,走马观花只是按照旅行手册跟所有的热门景点完成一次合影,旅行照片中千篇一律都是如同广告一般的招牌背景,这也很好!因为至少朋友圈里的人都知道我来了美国了,仅此而已,可这就足以值回票价吗?不,当然不够,我还有从各种店铺扫荡的奢侈品赚回差价。 1620年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港登陆北美一直到今天400年间,启蒙创立发展见证每一次国运变迁的重大历史时刻纵然有着众多名垂青史的先贤,他们无一例外所秉承了一种朴素又深刻的信仰。这种信仰带来的强大动力驱使原本与亚非欧大陆板块完全隔绝的美利坚成为捍卫清教徒的重生之地,并深远影响了对二战后的东亚格局重塑,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 美国旅游何须棋盘比赛一般的舟车劳顿?像是费城、波士顿、罗德岛、大烟山国家公园这样的三两处绝佳之地伴落日与涛声深度感受。除此之外,美国的大格局大时代大脉络,就在刚刚落成的华盛顿特区的圣经博物馆里可以有最原汁原味的记录,并且可以解开任何人心中关于生命的所有疑惑。票价:成人19.50元,儿童9.50元。 圣经臻品 精美的衡器 远征的探索 浩若烟海的著作 现代医院的起源 科学的开端 人权的追求 北美开拓的先驱者 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不是表面上所谓的国力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乃是信仰的差异!如果看不清这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则,跨国旅行或者说跨文化旅行的收获一定会大打折扣的。

全世界都一样 搞好这三层人际关系 所有成功学的书都可以撕了

全世界都一样 搞好这三层人际关系 所有成功学的书都可以撕了

众所周知,夏娃是从亚当身上的取出的一根肋骨所造,女人是从男人所造,而非男人是从女人所造。因此男人绝对是家庭的头,是公司的头,是国家的头,各位看官可以细数女性掌门的公司或者国家,有几个是确认过眼神/你就是对的人/被赐福的?比如:最懂中国空气的又开发芯片的、被闺蜜出卖的狗血、超级政坛大骗子…… 男人当然应该爱女人,因为女人就是他的身体,没有人会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除非是打了假疫苗伤了脑子的对吧。 作为彻底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低俗小文青,我总结给各位看官的一句话总结就是:家庭就让男人们拿主意吧,反正挣回来的所有家当都以爱的名义给了女人。往小了说,这才促使了家和万事兴;往大了说,国运昌盛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指日可待,比抵制日货强多了啊。 中国人对孝道的价值观那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对孩子嘛,就不见得那么有耐心了。多少朋友圈里面的虎爸虎妈,经常教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忘记了那是亲孩子啊……这一点上,美国朋友却截然相反,你在家吼孩子试试?保证第二天社工、邻居、警察、老师能把你给灭了。中国式教育往往去挑战孩子的底限,比如说“你今天不停老子的话试试,我让你知道谁才是老子。” 别忘了在你年幼的时候,你也有着不被父母理解的理想,你的价值观,你认为珍贵的东西,你不希望被激怒。那么今天呢,你的孩子看着你,期待你给予的,正是二十年前你最渴望得到的。没错,那就是理解。 夫妻和睦了,亲子融洽了,还缺了一条腿毫无疑问就是经济地位——用赤裸裸的金钱把整个家庭托在一个适当的水准,别觉得这说法太低俗,现实连低俗都不如。在所有的谋生手段中,主仆关系是最真真切切的表述。很多人总觉得这种说法有失尊严、有失体统,但你除了雇佣关系实在找不出更贴切的词儿。老板们也别白费劲整那么多价值观了,员工离职不好意思明说瞎白话了那么多理由,总结起来只有两条:薪水低、受委屈。老板也大可不必财大气粗喝五邀六的,因为你也必定有一位要服事的。把员工应该得到的利益保证,下班时间别随意占用私人时间,别浪费时间玩职场宫心计,这生产效率超越美帝国才是指日可待的。 在关键问题上遮遮掩掩并不能彰显一个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赤果果的利益分配却可以让蛮夷之地在四百年领先世界。戊戌年已经过半,硝烟弥漫的世界政治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高科技利器刀光剑影,群雄四起硝烟弥漫。全是瞎折腾!!!先看看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先看看一个官方媒体关于幸福的采访,你幸福吗?我姓*……家庭真的幸福,国运岂能不昌盛? 如果这篇文章被核邪,那一定是因为前半段;如果最后到了阅读量100000+,那一定是因为您看了后半段真正的精彩。 ~~~精彩的分隔线~~~ 【以弗所书5-6】 夫妻的关系 那么要彼此顺服,因为你们是敬畏基督的。做妻子的,你们要顺服自己的丈夫,好像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正如基督是教会—他的身体—的头,也是教会的救主。正如教会顺服基督,妻子也应该凡事顺服丈夫。 做丈夫的,你们要爱自己的妻子,好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命一样。他这样做是要藉着他的话、用水来洁净教会,使她荣美、圣洁、没有瑕疵、没有任何污点或皱纹,好献给自己。丈夫应该爱自己的妻子,好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爱妻子就是爱自己。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体;他总是保养、照顾它,正如基督对教会一样了因为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圣经上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跟妻子结合,两个人成为一体。”这经文启示了极大的奥秘;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的关系说的,可是也可以应用在你妹身上;丈夫必须爱妻子,像爱自己一样,而妻子必须敬重丈夫。 亲子的关系 做儿女的,你们要听从父母;这是基督徒的本分。“要孝敬父母,你就事事亨通,在世上享长寿。”这是第一条带着应许的诫命。 做父亲的,你妹不要激怒儿女,要用主的教导来养育栽培他们。 主仆的关系 做奴仆的,你们要战战兢兢,专心服从世上的主人,像侍奉基督一样;不知在他们注意的时候这样做,想讨他们的喜欢,而是作为基督的奴仆,要从心里来遵行上帝的旨意。你们要甘心乐意地尽奴仆的本分,像是在服事主,不是服事人。要知道,无论是奴仆或是自由人,主都要照各人的好行为报答他。 做主人的,你们也要好好地对待奴仆,不要威嚇他们。要知道,你们和你们的奴仆同有一位在天上的主人;他要用同样的标准来对待每一个人。 ~END~

微信在美國被禁用前夜勿忘國恥 十億掌聲再聽鄧麗君《何日君再來》

微信在美國被禁用前夜勿忘國恥 十億掌聲再聽鄧麗君《何日君再來》

轟動已久的中國抖音和微信在美國禁用的案件已經醞釀半年有餘,最新的美國國務院消息顯示,抖音目前尚有機會被美國的IT行業巨頭甲骨文等受夠;而全球將近14億華人都在使用的微信,居然另川普政府毫無胃口! 什麼?怎麼可以這麼不識貨呢?拜託啦,今天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耶!就像37年前的鄧麗君15周年巡迴演唱會臺北站被噙滿熱淚的觀眾贈以“十億個掌聲”,當時卻被醜化為“靡靡之音”甚至乎“亡國之音”。 各位看官,我現在鍋裏煮著雞湯,倆孩子都在外面瘋玩也顧不上,拼命碼字找圖片搜歌,恐怕再過最多5個鐘頭,哦,甚至現在我都不知道等會能不能順利上傳發佈文章。 看今天中美分歧愈演愈烈,好似當初臺海兩岸冰封的年代,那時候距離互聯網還有三十多年,唱片也不可能偷運入關,而且大陸普通民眾家庭也沒有唱機,如何能受到港臺靡靡之音的攻擊?惟一路徑就是偷聽敵臺。文革期間,百貨公司就有半導體收音機賣,買不起的還有其他辦法,就是翻閱科技資料自己找零件組裝一個,靡靡之音就是經由這個神秘的器件,以反動的空氣為介質,乘著電波傳染過來毒害青少年單純的心靈。 大約是1980年前後吧,有一所大學對學生舉辦音樂講座,教育學生“正確欣賞音樂”,自覺抵制靡靡之音。老師講到到靡靡之音的危害,說鄧麗君的歌,“站著聽想坐,坐著聽想睡,睡著聽不想起來”,是一種精神原子彈。靡靡之音瓦解革命意志,使人認同和產生資產階級思想和個人主義情感,下一代聽了,就不再是革命接班人。所以,靡靡之音就是亡國之音。我也身為大學老師,對於這種高屋建瓴的教育理念簡直膜拜不已,總之是比《環球時報》胡總編的論文更為鞭辟入裏、絲絲入扣。 有一次,在《文彙報》還是《羊城晚報》的副刊上,看到一位老詩人充滿憤怒的一首詩。詩從長頭髮、喇叭褲的男青年聽《何日君再來》緣起,痛心地回憶起抗日戰爭中一個“真實的”情節:在慘烈無比的一次戰鬥中,日本帝國主義的轟炸機向殊死固守陣地的中國軍隊投下的不是炸彈,而是滿天的唱片,唱片上印著賣弄色相的、半裸的歌女,而唱片中的歌曲,就是這首《何日君再來》!且不說日軍的品味是不是真的有這麼高,但在飯都吃不起的年代,點燈都靠煤油,這些唱片是如何找到唱機再接上電源放出來,而且有士兵敢聽嗎?好吧,主編太浪漫了。 柔媚如絲的鄧麗君,曾經兇猛過,現在不兇猛了。在意識形態堅固如鐵的時代,她讓我們體會到,革命不一定是暴力加流血,最軟弱的東西,有時候比革命更強烈,比如人類最真實的情感。鄧麗君被一方利用來作為政治宣傳的炮彈,一方作為敵對勢力和反動文化的代表,在兩岸軍事森然對立之時,鄧麗君不光是觀念,而確實是一股力量。但那是不正常年代的結果。在不正常年代裏,由於危亡、救急、境遇的逼仄,人類思想和行為會變得矮化。在正常年代裏,關係鬆弛,大道寬和,人性滋長,事物展示更多的發端和意義,智慧和審美舒展開來,有望伸向更深更廣的境界。 在今天,在這個物欲橫流崇尚消費的年代裏,事情完全反過來,鄧麗君又被一幫人認作20世紀中國歌壇空前絕後的第一人,簡直是另一端的發昏。 鄧麗君的啟蒙老師左宏元:「她的歌聲像花捲,淡淡的,咬一口,便知內有層次,聽起來溫柔,卻很有力量。 周傑倫說:「我曾經幻想,如果我能穿越時空,回到三十年前,跟她合唱一首歌,那是多麼榮幸的一件事情。懷念永遠的鄧麗君。」 事實證明,當靡靡之音政治脫敏之後,國並沒有亡。靡靡之音僅僅就是從個性,從個人情感和個人價值出發,它與革命完全不相容。微信也是一樣,不見得就是破壞中美的罪魁禍首,儘管也太多不完美,總也承載了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的朋友們,每日的市井萬象、唏噓人生、歲月期待。 有一天,美國政府會不會也給微信平反呢?何日君再來?

仿《出师表》硬盘产品经理历史机密文献解封

仿《出师表》硬盘产品经理历史机密文献解封

From: Fred DaiTo: henryl@power7sz.comCc: ‘Power7tw / Lawrence’ ; ‘Z曾三宝’ ; ‘Edgar’ ; thomas.wang@orbbit.com ; ‘王志强’ ; 李大明(董事长室)Sent: Thursday, December 24, 2009 7:35 PMSubject: 答复: 产品报价P-S350SU新款  讯宜牛马走代杰再拜言: 汉光足下,纵观大陆之移动硬盘市场,竞为西夷品牌叱咤风云之地:希捷居首,西数比肩。思此每令仆扼腕叹息。仆尝思,华硕主板能在大陆恢宏我华夏民族志士之气,移动硬盘竞不能么?今讯宜选与泰克威合作,虽非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有宏我华夏民族工业之意也。 自与贵公司合作以来,讯宜将士风餐露宿,不敢懈怠,NESO移动硬盘民国九十八年至今,销量已过37万台。讯宜员工深知,泰克威当居头功,讯宜次之。然自NESO创下销售神话以来,内有山寨版竞相仿冒杀价,外有西夷品牌不惜血本抢占市场,已使讯宜步履维艰,深知国父之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要言也。 泰克威最新提供的P-S350SU外接盒设计新颖,品质严谨,方案成熟,敝公司很是看重,从一拿到模具就已为该产品制作了全新的产品包装和市场推广上的平面设计;剑指3.5寸原装市场,大展宏图,志在夺魁,继而实现贵司之期望,获得长期之营业收益,可谓一荣俱荣。 然贵公司该产品的报价,很难使讯宜施展拳足。以希捷、西数1TB原装移动硬盘为例,该两款产品FOB HK的报价均为$88, 而讯宜的生产成本超过了原装硬盘的价格(裸盘$78+外接盒$10.5),讯宜在业届的口碑,产品包装,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可谓殚精竭虑,无所不用,然而此价格即可令到市场无情冷对。 如若贵公司能把价格控制在$10以内,则如公司助我天神兵器一件,在海内战无不胜;我亦助泰克威在大陆占据ENCLOSURE OEM重要一席,共同完成振兴华夏民族工业之大任。光之光之,知我心哉! 杰再拜稽首,岁在已丑农历十一月九日 致以友好的問候/ Kind … Read More “仿《出师表》硬盘产品经理历史机密文献解封”

天机与心机《圣经》里面隐藏最深的两个彩蛋

天机与心机《圣经》里面隐藏最深的两个彩蛋

在福音班学习的时间长了,深深认同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越是求真,越是理性,越会认同耶稣从死里复活这个看似超越现实的史实。”因为所有的基督徒大概都是从不信到信,一直以来听过的各种质疑也是如潮水不绝,其中就有两个问题看起来真是暗藏玄机! 那日约有午正,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日头变黑了,殿里的幔子从当中裂为两半。耶稣大声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路加福音23章44~46) 《自然》Nature杂志译文: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确切日期已经被争论了很多年,但是具体是哪一年哪一天依然没有定论。现在天文学运算已被用来重新推演耶和华的纪元年表,由圣经和其它典籍为依据的发生在受难日当天的日食,无疑是最重要的时间线索。精准的数学模型得出的证据显示,公元33年4月3日星期五,就是Jesus Christ去世的日期。 那么,敲黑板重点来啦!根据天文学中“沙罗周期”来推算,每经过6,585.32天(约18年)这段时间间隔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又会与原先基本相同,因而前一周期内的日、月食又会重新陆续出现。这就是说同一地点要观测到天文现象,要相隔18年。如果说耶稣受难日是造假的话,何必要编造出一个这么罕见的天文现象来增加被戳穿的机会?当时的世界上可没有那么先进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高速运算,如果当天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奇观,我们今天的科学推算得出的时间落在了耶稣的少年时期,那不就真的是贻笑后世了吗? 如果说天时是人类无法设计的,那么心机这东西从古到今都是可以玩的。看守的兵有几个进城去将所见到的报给祭司长。祭司长和长老商议,就拿许多银子给兵丁,说:你们要这样说,夜间我们睡觉时,他的门徒把他偷去了。若这话被巡抚听见,有我们劝他,保你们无事。兵丁就照所吩咐的去行。这话就传说在犹太人中间,直到今日。(马太福音28章11~15) 看起来这个事情就到此为止,留给世人去自行评断了吗?O(∩_∩)O哈哈~当然不会啦!请各位看官先想想,罗马帝国争霸的奥秘是什么,毫无疑问那就是残暴,违抗军令的后果就是送进斗兽场跟狮子玩捉迷藏……请随意体会一下,如果士兵看守耶稣尸体却被他的门徒偷走了他们还造谣说耶稣复活了辱没罗马帝国当局,真正的统治者肯定是暴跳如雷立马斩首失职的士兵再追捕那些偷尸体的门徒吧。而且在耶稣受难日当天,就饱受打击作鸟兽散的门徒们哪里还会有勇气去偷尸体,更别说还编造复活的故事了。真真切切的事实就是,看守墓地的士兵绝不会被斩首,因为如果死了就没有嘴巴编造门徒偷尸体的故事了,统治者就没办法给民众交代了,所以义正言辞弄个新闻发布会,也不再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就任由信徒们继续传道~对!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旦有关方面保持了相当的克制,那就可以肯定有关方面心里一定有鬼,就比如说什么航。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 (诗篇19:1~3) ~END~